老人领喜糖跌倒去世家属索赔新人 百雀羚回应网传化妆品涉嫌添加禁用原料 贫困生一年旅游20多地引争议
目前,从硬件设备、医药电商、慢性病管理、陪诊等涉足移动医疗行业的各类创业公司纷纷涌现,但移动医疗行业尽管已发展3年但仍旧没有呈现爆发性增长。
在移动医疗领域,一提起“轻问诊”就很容易想到春雨医生,但创始人张锐并不希望它成为春雨医生的代名词,开始将触角向各个领域延伸,试图打造一个移动医疗领域的阿里。从线上服务到线下诊所,从打造平台到近日开始向垂直细分领域延伸,做起慢性病管理平台。不仅如此,张锐还透露,春雨旗下的投资公司春风创投已开始投资一些硬件医疗设备。目前的春雨正不断扩充着自己的医疗版图。
不仅是春雨医生,从PC向移动端渗透的寻医问药,平安好医生等先期通过线上问诊作为入口获得了用户和流量之后,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城略地。在一位投资人看来,移动医疗到目前并没有实现盈利,这些早期进入移动医疗的创业者需要通过新的盈利模式和业务来说服投资人获得新的融资。
“轻问诊从源头上就不成立。”中日友好的一位主任医生认为,没有病例、数据,仅通过线上简单的咨询或检查资料上传就开始给患者诊断甚至开药并不靠谱。他认为,这种模式必然很难持续。另外,轻问诊只适合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的人群,但这类人群并不是移动医疗用户的众多对象。
“它也很难对用户产生粘性。”阳光妇儿创始人金亮认为,对于一个低频的应用,用户打开APP的机率平均一月一次就已经较高。在医保和网络问诊还无法相互配合的情况下,也很难向用户收费。
“纯线上通过服务去盈利的移动医疗公司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寻医问药网战略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姜天娇认为,在线问诊由于没有被大多数人当成医疗服务,因此,收费是一个很大的坑,无数的创业者都已经尝试过了,但很少能够成功。
“轻问诊最终需要靠线下执行,线上只是导流。”艾瑞移动医疗互联网分析师认为。因此,一些轻问诊平台如春雨医生等开始转向服务型医药电商,即健康咨询服务,针对用户推荐药品或健康产品。
此外,包括好大夫、快速问医生等轻问诊平台在百度医生的冲击下也开始涌向问诊的后端,包括康复、慢性管理等。
除了以轻问诊、预约挂号等初期的线上服务外,近日,国内互联网保险服务平台大特保发布了国内首款全线上糖尿病保险“退糖鼓”,并与国内三大糖尿病健康管理平台掌上糖医、微糖、血糖高管合作,向用户推出综合服务包。众安保险联合腾讯、丁香园,量身定做“糖小贝”糖尿病并发症保险。
这些移动医疗平台的想法是:通过每天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时提醒并监督他们每天的用药和饮食,避免引发并发症。这种方式也可以为保险公司进行“控费”,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慢性病患者付费的意愿。这种模式在国外有先例,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通过其打造的糖尿病管家系统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保险公司愿意为用户支付超过100美元/月的费用,WellDoc则通过保险公司收费盈利。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件好事,但在中国能否行得通呢?从我国医疗体制来看,相比美国医保和商保的打通,美国商保付费比例已占30%,而在我国,90%的看病人群是医保付费,商保仅占不到5%与医保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没有利益诉求点,保险公司没有动力来为移动医疗买单。
“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糖尿病保险也只是短期险种,例如大特保为1年,糖尿病患者在1年之内不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或有并发症。因此,短期险种对糖尿病人群并无多大意义。”一位太平洋保险相关人士认为,但如果设计为周期长的险种,保险公司会非常谨慎,怕赔不起。
移动医疗的火爆,不仅医疗行业内的小猪给吹起来,还吹来了主业与医疗无关如BAT和平安保险等大象级公司。在这些大象或小猪公司看来,医疗市场保守落后,痛点多多,用它们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互联网思维就可以轻易颠覆,所谓颠覆医疗者必来自医疗行业之外。
然而医疗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8万多亿,关系生命又门类繁多技术复杂,再加上利益集团众多。好比一头半睡眠的巨兽,平时貌似温柔憨厚,一旦有人攻击它的要害,就很快露出强悍的一面。
BAT之类也能轻易就给咬成两段,阿里健康首战不利和春雨医生的多次转型都表明了互联网打法在医疗领域是多么不堪一击。喧闹之后,大家逐渐认识到移动医疗的本质是医疗而非移动,因此无论闯入者过去有多么辉煌,不了解医疗行业特性之前就妄谈颠覆注定要失败。
任何一个医疗项目,无论是可穿戴硬件,还是网络诊疗或患者管理、医学大数据,都是建立在具有互联网、硬件和医学技术、医院管理的跨界能力上。单纯的医学思维固然保守,IT或互联网思维主导也会引起医院、医生或患者的反感,甚至与医药管理法规抵触。例如目前大多数的智能医学硬件设备,监测结果既无法达到临床诊疗精度也不符合医生诊疗习惯,上市之后叫好不叫座很常见;有些互联网背景公司建立的网络问诊平台或医患随访平台,也因为无法给患者解决疾病诊疗实质问题或不了解患者实际治疗场景,客户体验不佳而用户寥寥。
每次听到移动医疗企业描绘自己企业的愿景,介绍自己现有资源如何可以全医疗产业链拓展,比如医院信息系统(HIS)集成商如何从做云医院到覆盖诊疗挂号支付随访全过程,最后还有商业保险和医药电商;从事药品生产的如何涉足医药电商从而获得上下游议价能力并成为PBM(药品福利管理商),或做医疗器械的如何从一个智能硬件开始布局某疾病领域的诊断治疗康复保健,还有大数据挖掘。这些理论上成立的东西,然而实际执行中每个点到点之间都困难重重陷阱多多,而且市场上能兼顾两个点的跨界人才就极度稀缺,更遑论能执行全医疗产业链的人物。
对于期望在移动医疗市场淘金的企业来说,人才储备是和资金储备一样甚至更加重要的工作。在医改推进缓慢的大环境下,移动医疗企业的商业化路径越来越趋同,我们可以放胆预言:未来移动医疗胜出的不是什么模式领先的公司,而是资金和人才储备最充足的那家。
工地的什么铜料可以卖200多万啊,打破了我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