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讯:
遭学生质问的10人间宿舍条件怎样 宁波顺其自然又捐款109万元 官方回应济宁一女孩商场内坠亡
图说:网站标志(网络截图)
【中国 新闻 周刊网 文/实习生 贺雨真】
“司空见惯”这个成语里面“司空”是唐朝一官职名,你知道“司空”到底见惯了什么?如果告诉你,动动鼠标回答问题可以获得一个鸡蛋、一套桌椅、一本爱心词典甚至是一所小屋,你还会无动于衷吗?
这一切都是由一个名叫“小题大做”的微公益网站实现的。从2011年10月28日正式上线到现在,作为中国唯一的趣味答题公益网站,已经吸引了9万多人参与,共计答对了超出135万道题,累计促成了3万多件的物品捐赠。
网站的创意来自于此前在国外很“火”的一个以猜单词进行大米募捐的公益平台“Freerice”,在freerice参与游戏的网友每猜对一个单词,就会有相关赞助商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捐赠十颗大米。而小题大做的创始人们决定把亮点放在题库的设置上,增加了许多题集,不仅仅是天文地理、历史时政,还有“哈利波特”、“三国杀”、“舌尖上的中国”等新鲜幽默的题目。这样一个新型公益网站的创始人却是四个在间隔年里的大学生,现在进行运营维护的也是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们。
“微公益”——小善亦有大作为
网站的创始团队的领头人王琛,是出生于1989年的广州学生,高中毕业之后就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念书。与许多其他在国外读书的中国孩子一样,他也走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上课修学分,熬夜赶作业,有着令人望而却步的高绩点,当然也参加了一些在国内从未接触过的公益活动。
在美国上学的第一年时间里,王琛与同学每个周末都会去做义工,国外的公益活动无疑给了他很深的触动。
“在美国人眼中,那就是一种习惯,伴随他们成长的经历,所以他们不觉得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事情,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植入内心的精神。”从那时起,一个理想的雏形就开始在他内心深处慢慢发芽。
2011年大三学年结束后,王琛做出了一个看似轻松实则不易的决定——休学一年回国完成自己的公益事业。此前他已经拿到了香港某投行的录用函,在百万年薪的诱惑面前,他还是决定忠于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情,他觉得这样的工作机会现在能拿到,以后必然也能够拿得到。
“我是一个想做很多事情的人,又不太想一毕业就进入常规的职业道路,我现在本身就一直在做Vjoin和公益相关的事,用课余时间来做并不能让它做上轨道,做到让我自己满意,既然如此,还不如放下包袱花一年时间把一件事情做好。”
另外三位与他一同休学进入“间隔年”的年轻人,分别是王琛在伯克利的同学白浩天和孙博文,以及他中学时代的好友、就读于香港大学的黄海。2011年8月,四个年轻人来到了北京合租了一套小房子,开始在他们的公益道路上摸索着前进。他们最初是想做一个与王琛在美国建立的V-join类似的公益信息传播的网站,终究不得要领而放弃,转战“小题大做”的微公益平台。
网站上线前后,最让创始团队头疼的问题自然是寻找愿意进行项目合作的企业。黄海在回忆起来的时候一脸苦笑,“最开始的阶段,我尝试过一天给上百家企业私信,但收到回复的不会超过10个……被直接拒绝的也有,不过我们的脸皮已经练得很厚,这也是我得到的锻炼之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国内一些长期从事公益事业的团体以及企业陆陆续续地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网站的运营逐渐步入正轨,进行的项目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微艰难”——台前容易幕后难
回到伯克利继续学业的白浩天说起了网站建立前前后后的困扰。国内做网站需要申请注册和备案,在排队等备案的时候只能临时挂靠国外的或者香港的服务器,这种情况令到网站的运转速度很慢,造成了不便。
而在注册备案之后,有关网站的任何细小的变动都要求重新申请一次。“有一次我们启动了一个音响公司捐字典的项目,但是在备案上出了一点小问题,我们的服务器就直接把我们关了,好不容易带来的关注和整个项目都down了。”
国内公民的公益意识的宣传和培养也是小题大做团队重点关注的一个难题。一组数据表示,英国参与义工人口百分比为76%,美国是46%,中国港澳地区是28%,台湾地区是30%,而内地是5%。“但是不要紧,接受现实并试图改善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小题大做的牌子不断打响、企业捐助项目发展起来的同时,行之有效地提高小题大做微公益的覆盖率、参与度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另一个难题。他们极尽全力渗透在微博、社交网站、公关公司平台甚至各大高校的BBS,不放过任何一个走近公众宣传的机会。当然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喜人的回报,网站的平均日访问量在大大地提升,社会公众的关注度也愈发火热起来。
与国内其他民间公益组织一样,创始人自掏腰包的方式始终令人有些尴尬。目前,小题大做团队的组成人员主要是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他们每周聚在一起讨论网站的运营进展和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当然也讨论过网站的盈利模式问题。在他们的计划中,可能的模式有两种:一是向企业进行收费,按比例收取部分宣传推广的费用;二是向合作方收费,比如他们计划与一些志在普及知识的基金会合作,并就某个公益性、知识性的话题设计题集,吸引用户答题,最后网站可以根据用户答题的参与度向这些组织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这个并不是网站现在的重点,目前为止的运营费用暂时来书我们还是可以承担的,毕竟参与了一些比赛也获得了一些奖金。”白浩天说。
“微挑战”——草根公益的困境
从“随手拍解救拐卖儿童”,到“免费营养午餐”,“微公益”从最初零散的无秩序状态迅速地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公益实践,但是除了资金和管理之外,公益组织的身份也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对于小题大做来说也无例外。在民间公益组织蓬勃发展的今天,他们的组织身份归属仍存在一定障碍。
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许多民间社会公益团体并没有主管部门,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挂靠单位,在我国注册成为民间社团组织比较困难。白浩天说,他们的网站在上线之前也做了许多相关的工作,最后注册成为了公司,才获得了上线的资格,但是他们仍然在等待,等待国内相关规定的成熟与发展,好给他们一个“名分”。
有关以小题大做为代表的广大草根公益组织的困境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童小军明确给出了有关国内公开募捐的相关问题。她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接受捐赠的必须是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盈利事业单位,即依法成立的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福利机构。草根公益组织通常不再此之列。所以对于很多公益组织来说,在不能获得民政局注册的情况下,注册为公司便成为了一个企业。目前唯一的获得了公募资格的组织是壹基金。
“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通过私募,建立自己的人脉基础,保持机构的运转稳定。”童小军在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显得有些踌躇。她说,“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开发一系列的制度,保证信息尤其是财物的透明度,让社会对其实行监督。”在了解小题大做目前的情况之后,童教授表示赞许,也提出了建议。“就这个学生公益组织来说,在其初期,需要技术和人脉建设齐头并进,这样才能让它稳定,才能获得社会的认知和认可,才有向前发展的可能。”
“微梦想”——小创举成大事业
对很多人来说,“慈善”是一个很大的事业,在听到明人或大企业数额庞大的捐款时,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从而对“慈善”望而却步。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曾发布《民间组织蓝皮书》,书上指出“参与平台门槛低、传播快、互动性强、影响力大、透明度高”是“微公益”最突出的优点,它更强调普通人的参与和微小的贡献。而如今“微公益”的概念恰恰是试图改变人们“名人捐款、公众围观”的现象,宣传一种“随时随地,积小成多“的公益概念。
随着网络公益的出现,类似于小题大做的微公益事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越来越多热心公益的人们积极主动地加入其中。小题大做看重的便是热情的大众群体,他们把公益设在了触手可及的身边,把“做善事”变成趣味十足的“三赢”场面,有效地带动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高公民意识。另一个创始人黄海同学表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公益成为一种常态,让普通人都能做公益。的确,从网站的宣传主题来看,公益不一定非要有钱才可以做,而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公益也可以特别快乐特别轻松地去做。
在谈到对国内公益事业未来的期望时,白浩天显然是有备而来,“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让公益成为时尚。”他又修正了自己的话,“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让公益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这场由网络带起的轰轰烈烈的公益事业,大概是这些大学生们,能够给予社会的最好的礼物。
商场是有责任,可一般人谁去坐电动扶梯上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