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讯:
当本世纪初互联网对生活的渗透还很薄弱的时候,伴随着对互联网的怀疑,对网友的怀疑,对网恋的怀疑,这些密度低而总数大的Geek们开始在互联网上暗流涌动,在一些BBS上形成了社交关系,随着互联网对生活的渗透,QQ乃至微博已成标配,网友的弱关系链逐渐被生活中的强关系链所侵蚀,甚至替代。
王星称被关在有50个中国人的建筑里 女生被丢高速后司机账号被永久封禁 吉林一公司发消费券代替工资
然而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机会,即使是与QQ一样同样出自腾讯的微信,其不提倡全盘复制QQ关系到微信,微信好友推荐中,无论是手机好友还是QQ好友,某个用户推荐给你,你加不加会让你重新做决定。
微信的目的是让用户有一个更干净的关系链,不是说把QQ的或者手机的好友整体的复制到微信里,而是重新锻造一个关系链。QQ发展这么多年,例如有人有1000个好友,可能有500个你都不知道是谁了,这对QQ来说是好处,因为它积聚了大量的用户,不但是熟人关系,也是陌生人关系,这让它积累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用户数据库,但这同时是一个很重的包袱。
对用户来说,使用微信是把QQ好友和通讯录好友进行整合,是用户对个人关系的重新梳理。
另外移动社交还用到譬如地理位置等新技术,如今你看着一堆人的时候,可以等同于你看着一个个正在行走的社交应用客户端。
当用户的「地理位置」成为社交社交的重要元素的时候,他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本地化社交。
与其他新技术相比,本地化所带来的社交习性有其根源,即使老一辈人交笔友,也会倾向于交本地的笔友;因为本地实在有太多的想象空间,面对着同样一个美女在电脑上打字,任何人脑海中也会骚动地浮现出晚上跟她一起吃饭看电影的想象。
小组迷
在微信、陌陌、新浪微友之后,如今市场有又出现有一款叫“小组迷”的产品,这款产品我没有用过,但根据描述,他是一款豆瓣小组的本地化落地。
我们抛开已有的约束,想象一下本地化社交应该呈现的是什么方式:
基于主题的公共空间
正如搭讪往往会失败一样,没有场景给用户之间产生纽带,这样的社交往往难以深入,而宽泛的主题就如同陌陌的群组和留言板一样,并不设定一个具体内容,而由用户自发地形成内容圈子。因为本地化可能碰撞出各种火花。这也让这个市场看起来足够大,足够诱人。
相比起你到微信上刷出一堆美女头像就打招呼的方式,一个本地化、基于某主题的群组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人与人之间直接沟通会带来压力,如同陌生拜访往往被拒之门外一样,在某聚会上相互交换名片会更恰当。
更强的线下指向性
一个社交网络产品真正成功的标志恐怕在产品之外,如果一个社交产品能引发产品外部多种关系链形态,并将产品内部的吸引力传递出去,才是真正的渗透力。当一个产品的用户在外部零散组建了各种Q群、在微博上互粉并相互打趣,议论这个产品中发生的趣事,这些外部关系链将带来更大的渗透力。
而线下指向性是形成各种强关系小圈子的可能路径,当三四线城市都能形成各种体育、书画、院校的本地化小圈子的时候,不仅产品会更富有黏性,并且这些能量将扩散到各媒体、生活圈、社交平台上。
因此,基于这两个方式的移动社交可以让用户在社交场景中更方便地形成新的社交关系,从而形成新的关系链。这个基于线上主题并延伸至线下的过程能容易形成比较牢固的关系。
因此,移动社交可让用户在已有关系中重新梳理你的关系,审慎你关系的价值;同时,可以通过特色的本地化社交,进行新的社交关系开拓。这些这些移动社交的特性可给你带来崭新的用户关系链。
太恐怖了,世界末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