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讯:
观察台湾市场,如今又多了一个有趣选题:因为台湾发达的半导体经济特色,并非一开始就对小米(XiaoMi),这一家集成海内外优势资源的大陆新兴企业感到陌生;而同样因为台湾的半导体经济优势,原本也并不会让漂洋过海的小米,轻易的得到后来居上的市场机会。
这里的意思,类似于从来没有见过卖鞋的,开店开在鞋厂门口,生意反而好的。令人奇怪的是,小米在巨头林立的台湾,竟然就这样做到了从困难重重到日渐明朗、从陌生到熟悉。
选题带来的疑问就自然延伸而来,它是怎样做到的呢?首先需要做的是排除法:一方面,与大陆市场动辄就吹嘘小米的互联网企业基因,在传统市场内有多大的破解力不同,台湾市场对于小米而言是一块完全不同的市场高地,并不存在太多能够打破“价格杠杆”的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即使从产品锻造来说,小米也并非是大陆手机企业的绝对领先者,若不是其低价销售策略的护航,很难称其产品上具备质的吸引力。
此时的比对,可以判定小米和HTC、三星并无二致,其在台湾市场的定位,第一时间就被局限在了传统市场内。这让我们关注小米之所以在台湾市场逐渐红火的核心议题,仅仅在于它能否给保守的台湾市场,带来了全新的竞技法则:它追求的,是从经营产品,到直接经营用户的转变。
最明显也最争议的地方,是排除法后被低估的小米擅长“叠加”:他们在消费者需求上,依托单一价格上的“好奇”,尔后用服务、个性上增补,将它演变成“情感”上的无限放大;若被市场看好,则运用“收缩”,从着重产品产销,到反而重视用户质量、引导用户互动方式上的转化。
可以这样理解:单就台湾市场而言,小米手机在台湾采取官网直销、运营商合作互为补充的销售模式,只不过是最基本的行销表象。而背后实质,是小米擅长的以好奇心为出发点的“情感行销”,配以本地化的服务体验助力其获益颇丰,聚集一定数量的簇拥者;用户互动方面,小米在维系用户关系上的勤勉程度,加之台湾更为开放的平台环境,也为小米率先在大陆企业的“借船出海实验”中,打下第一站的基石。
我们可以看到的现实就是如此:剥去企业在公共传播中的自唱赞歌,可以把小米简化为独特生活化元素的一个品牌,而这份独特性,不可否认的正在媒体、渠道、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同时它还是一个灵活可控的FANS群落,同样不可规避的,是小米公司在追求其FANS的所谓“精英”程度上,存在或暗或明的操作痕迹。
这里要说明的是,纵使小米这一招屡试不爽,造就其在企业经营端、产品端得到质的飞跃,但也有因大陆市场的庞复程度、同类型厂商云集等因素,其同样面临诸多真诚性质疑,导致的毁誉参半的风险。积极的角度看来,这是小米需要提上日程的自我审视良机,也同样是市场赋予其他企业的机会。
简言之,我认为大陆、台湾大多数传统企业们没有意识到的,也是小米等企业正在探寻的,可以理解为其实是一条现代商业的“品牌共有”之路。这份“共有”,从市场行销角度而言,或许足够突破消费习性、行业、经济体乃至政治体本身。关于这一点我简单引述个有趣的插曲,近日国民党荣誉主席、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董事长连战与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见面时,就是获赠两支由联发科(MTK)等台企与小米合作推出的红米手机,手机背后印有“两岸联手赚世界的钱”9个字——情节俗套但满含意味,可作一思。
宏观意义上讲,或许是正因为大陆互联网市场的巨大前景和现实顾虑,才造就小米如突围者一般,要么煽染动情、要么令人幽怨之处。我的个人意见是,与其眼睁睁在现代商业潮流前被迫退却,不如关心“好奇心”为何转变为“动情”的微妙之处;思忖流行的,到底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原文刊于台湾《旺报》)
一旦有了量词,就具象化了,洛杉矶还存在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