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男孩每天只睡5小时头秃了 幸存韩国乘务员回忆空难 阿塞拜疆总统要求俄方认错并赔偿
曾因产品快速迭代而出现的“天天更”现象被用户强烈吐槽,安卓应用的更新问题实在是太鸡肋。任何产品的更新,肯定都是奔着用户去的(极少数是为了刷存在感),或是因为修正了产品的BUG,或是因为UI发生变化,或是因为功能升级,但是这些都是基于产品自身的,对于用户来说,并不是那么回事。
以微信为例,从4.5版本到5.3.1中间经历了十来个版本的更新,包括搜狐 新闻 客户端、爱奇艺、喜马拉雅电台等也都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只有极少数移动互联网应用是常年不更新的,基本上这种应用活跃度都不会太高。
首先我们来看更新的优势:
(1)修复漏洞。基本上安卓应用都会有部分BUG出现,一方面是安卓系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产品设计等问题。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各大应用商店的更新列表里看到,XXX应用需要升级,升级原因,“修复产品BUG”等字眼,产品自身肯定是希望能够修复各种问题的。
(2)让产品更好。微信5.3版本出现的时候,很多用户都提出了“扁平化”的概念,包括微信在内,其他安卓应用都会为了让产品更好,更符合用户的浏览习惯、使用习惯、在功能上更完善,而推出新版本的应用。
至于所谓的存在感,对于几大热门安卓应用来说,完全没这个必要。打开应用APP,打开应用商店类产品,系统都会提示用户来更新,很多应用甚至强制绑定用户去更新,不更新就没法用。
长期处于更新状态的安卓应用遇到问题了,用户可能会一两次选择更新产品,但并不会每次都会按照系统提示去更新应用,这就给用户造成了对于系统提示的应用更新视而不见的尴尬局面,即使应用已经更新了十几个版本,用户还是在用最初的版本,因为在最基本的需求上,如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等方面,新旧版本之于“内核”上无太大变化。
安卓应用的另一个迷局在于整个安卓应用生态上,基本上几大应用中心控制着移动应用分发的入口,依靠自身获得大量用户的移动应用并不多。
百度手机助手、应用宝、搜狗手机助手、360手机助手、91手机助手、豌豆荚、金山手机助手、PP助手,这些是第三方的应用中心,vivo应用中心、小米应用中心,以及其他国产手机也开通了自己的应用中心,几大国产手机的出货量也不在少数,他们也掌控着部分的移动应用分发入口。
从上面来看,整个安卓应用分发中心多达几十种,还有各种知名不知名的,作为一款移动应用,要想通过各大移动应用来提升分发量,就需要和这多达数十款的移动应用相配合。
也就是说某款移动应用一款版本想要在几大应用中心上更新版本,是需要和这数十款应用中心相互配合的,可能会因为各种审核等原因周期增长。
应用中心一多,就给移动应用自身带来了麻烦,很多“不热门”的应用中心,要被选择性抛弃,只选择几大热门应用中心进行更新,但是大牌往往并不好伺候。
所以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某安卓应用中心下载某应用,打开后系统又提示用户进行升级,用户不能一次性通过应用中心下载到最新版的应用。当然,这里面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这个是鸡肋的,在非wifi环境下,用户是不会选择下载的,应用自身试图更新的“良苦用心”被浪费了。
总结一下安卓应用更新遇到的两个迷局,一个是基于自身方向的,几乎半个月一个月更新一次,用户难以跟上应用更新的节奏,到后来就不去更新了。另一个迷局是基于平台方向的,即自身平台的版本和应用中心的版本不一致,用户需要先下载再更新,明显增加了一个动作,而且还是耗费流量的动作,有些有PC端网站的,也经常出现移动端和PC端的版本不一致的局面。
移动应用的每一次更新几乎耗费了整个团队的精力,但是现在面临的是如何与用户和谐的相互更新,不能应用更新,而用户完全忽视,这完全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在安卓的大应用生态体系中,众多的应用中心带给厂商们的不仅只有分发量了,还有来自诸多平台之间的相互配合等问题,如何让用户下载到和应用相同版本的应用,是当前非常值得思量的事情。
关于自身方向上的更新问题,我认为不应当频繁让用户去更新新版本的APP,应当选择适当的周期,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更新,避免让用户陷入“该软件一直在更新”的死水潭中去。至于平台方向上,应当选择同步,避免让用户做重复的动作,损精伤流,同时有选择性的放弃掉分发量低的应用中心,主攻分发量大的平台,这样能几种团队的精力。
母广才满院子的木匠工具,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