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 > 资讯 > 正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敬请通知移除
摘要:医生自由执业会迫使医院转变服务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远期不得不进行去行政化管理。全民都在谈移动医疗的时候,行业泡沫就即将来临,但是谁储够粮食,谁苦练内功,能熬过去,谁才能看到比较好的明天。
孩子随口一句话男子把家砸烂
网友:不离就别在网上气网友了。
小米SU7坠崖一家四口安然无恙
网友:雷总今晚都要笑到睡不着,这个广告太好了。
深圳消防通报一住宅楼发生爆 炸
网友:20多万一平的豪宅,这个消防质量请问当时是如何验收的?
警方回应怀孕32周女子被丈夫踢肚
网友:好一个批评教育,故意伤害批评教育,哈哈哈。
合肥通报代孕事件
网友:打麻将呢,就这几个人?
山东荣成一冷库起火9人失联
网友:火场里失联,大概率很难生还,总不可能是直接跑回家了。

趋势网(微博微信)讯:

突发:美军战斗机被击落  南昌通报李宜雪已被送诊  西安警方通报男童遭恶犬咬伤  

一、医生自由执业会带来什么?

临床诊疗的核心是: 1、医患沟通 2、规范病历采集和长期数据库的构建 3、诊断、治疗和随访。这三者是互相连续的。因此我们做行业分析既要结合当前实际,又要面向未来,Dr.2 工作室经过调研后认为:医生自由执业未来会对移动医疗的生态演进影响非常大。

首先我会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医生会出来自由执业? 刚毕业的孩子会出来自由执业吗? 因此我认为:会从体制内出来的医生通常都是一些在临床业务上是骨干的医生,或者是名医,同时对现状不满的医生。这批人数量不会特别多,但是对行业的影响力却并不小。因为医疗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有时候一个精英就可以领导一个团队,一个科室,甚至一个医院。

从前直到现在,我们国家的医疗行为都是以医院为载体进行的,无论是预约挂号,还是诊疗或者支付,都是以医院为中心。而医生是附属于医院的,离开了医院,医生就很难做其他的事。而未来移动医疗的魅力就在于,经过不断发展后,可以使一小部分医生解放,变成独立执业的形式,这样就像一条鲶鱼一样,会激活一部分竞争,Dr.2 认为这就是国家大医改思路之一。

因此产生有效的竞争是国家最希望看到的。为什么要竞争? 因为我们国家除了医疗资源确实不足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存在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一个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倒金字塔形状展开,而大型公立医院变成了黑洞,强大的吸引力形成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导致不能形成充分竞争。

第二个是在体制内的医生由于效率,激励和考核等原因,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部分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比如我作为一个公立医院医生,有时看一个患者只能拿 2 块钱劳务,而晋升主要靠科研和学术,于是我今天可能看个 20,30 个,心情一爽或者不爽都去先喝个咖啡再说,或者出工不出力的情况。

那如何着手改革呢?Dr.2 觉得咱们国家医改的智囊团里有高人!

我先讲一个故事,最近几天在看《荷马史诗》,里面有一个“尤利西斯的自缚”的故事。传说西西里岛附近海域有一座塞壬岛,长着翅膀的女妖日日夜夜唱着动人的歌,引诱过往的船只。尤利西斯嘱咐同伴用腊封住耳朵,免得被女妖的歌声所诱惑,而他自己却没有塞住耳朵,他想听听女妖的声音到底有多美。为防止意以外,他让同伴把自己绑在桅杆上。结果,他被女妖诱惑,试图挣脱捆绑,只能依靠同伴将他绑紧……在这个故事中,我要说明的是:被女妖的歌声吸引,就像人性对权力和垄断的渴望,而这种欲 望有时根本无法自己控制,必须要有外部力量推动才行。就像说了几十年的公立医院改革,你想让他们自己改自己,多数医院并没有动力去进行改革,这就必须依靠外部力量才能撬动。而一部分自由执业的医生,他们分流出来后会对国家大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有倒逼作用。

医生自由执业会改变什么呢? 自由执业会和公立医院产生系统性博弈,我并不认为医生自由执业会占很大市场份额,客观上我认为未来可能会占 5%-10% 左右,但是它会对市场形成有效预期,同时它会倒逼公立医院对医疗骨干人员的收入和晋升机制进行改革,形成动态平衡,他会迫使医院转变服务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远期不得不进行去行政化管理。

二、医生自由执业的基础

Dr.2 是一个医生,现在还是,于是我要出来自由执业了,但马上会面临 3 个问题。

1. 医疗信息化,即规范病历采集。在医院我用医院的 HIS 系统,无论是 1 千万,还是 2 千万,都是由医院投入。我出来后该怎么办? 我仍然需要记录病历,无论病人来看我,还是我上门去拜访病人,并无本质区别,这是规范化诊疗的需求。同时国家把这批医生放出来不可能自由化,还得医疗监管,纳入大医疗体系,那么信息化势在必行。

第一,从长远来看,医疗云的大方向不会动摇。

第二,需要 1 人 HIS 或者小型化,低成本的个人系统;以轻应用为主,但是要符合规范。

第三,未来还会有一些自由执业的医生会和医保和商业保险对接,因为打破垄断后,会有一部分集团购买 (GPO) 开始购买私人医生服务。

2.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你看我是个临床医生,现在你来我这就诊,我要给你做诊断吧,除了问病史,查体之后,我总得给你验血或验尿等做常规检查,或者胸片、B 超、心电图,以及 CT、磁共振等吧,而且还有医疗安全的问题,因为我即使有把握了,还是得做检查以互相说服,留下客观证据。那么这部分需求如何解决呢? 我现在独立执业,但我可没有这些辅助检查的人员和设备啊! 国家的思路是这样:

第一,第三方检验机构完成全国布局。这个行业公司二级市场标的有迪安诊断,以及非上市公司艾迪康和广州金域,当然还有达安基因。这些行业内公司会潜在受益,因为我需要第三方检验机构,并且结果得到互认,有一定权威。

第二,第三方体检机构。第三方体检机构也会完成布点,因为他们也有销售半径。他们的商业模式方向未来会从以集团客户为主,逐渐转向集团与个人并重的策略。大的第三方体检机构有资本实力,有足够病源,甚至可能连大的 petCT 等设备都可以配备。这样第三方体检机构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且方便,还可以与自由执业的医生双向导流。A 股公司里面标的不多,迪安也在做,慈铭可能会上市,其它行业排名前三的爱康国宾、美年大健康好像拿的是美元基金,通常会在海外上市。

第三,POCT,小型智能化快速检验设备。原来医院检验科都是大型设备,无论血液检验,尿液,还是 PCR 检测等。但是现在我们这里需要小型设备,成本要低,速度要快,因为我患者有限。可以让医生放在诊所,或者随访时带到患者家里。POCT 的技术主要掌握在跨国医疗器械和设备企业。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标的不多,可能未来有理邦仪器。

第四个,可穿戴硬件。主要是一些体征监测和患者管理,这可能会解决一部分问题,尤其是配合私人医生进行点对点监测,或者数据上传云端,由计算机搜索或众包的方式来解决,甚至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昨天的百度云健康就是这个思路,他想构一个生态,对接所有的移动医疗硬件。这显然也是一个发展方向,虽然我并不觉得它的潜力有行业内相关公司夸张的那么大!

3. OK,现在我接诊了病人,诊断也完成了。然后我告诉病人,对不起,请你到隔壁医院挂个号,然后去买药。你觉得这样,我还能自由执业了吗? 这样后果会很严重,病人还会有足够的粘性吗? 这也没法形成一个诊疗闭环,事实上无法实现自由执业,总不可能我要按 GSP 标准再配置一个药房吧。所以 Dr.2 认为处方药解禁,是伴随国家大医改的「必须必」的政策。因为这是医生自由执业的基石,没有这个,医生根本不可能自由,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未来一定会出现电子处方,网上售药,还有一部分药店卖处方药,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不仅仅是光为了所谓改革药品流通体制,这是大医改的全局一盘棋! 不用去纠结安全,监管等问题,技术上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上个月,全国一些知名连锁药店联名上书国家药监局抵制网上售药,这是因为火烧屁股了,一些实体药店利益会受损。但是大的药企会受益,尤其是有独家药物品种的,有毒麻药的,或者是有议价能力的药品会受益,因为它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一些成本很高的连锁药店肯定要受损,因为包括整个流通体系都会变化,看一下电子商务对实体店的冲击就知道了。

而处方药解禁,医生自由执业,第三方检验结果互认,医疗云、全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及社区医生制度,这些都是为了配合整个大医改,只有这些都处理完之后才能倒逼公立医院的改革。因为我们考虑到,从药品市场来说,有几类慢性病药品有非常大的市场的,比如心血管,高血压,降血脂,糖尿病,肝炎保肝药物,胃肠道和妇科的药物。我母亲需要去医院开药以控制高血压,每月 2 次走一遍流程,因为医保限制。如果未来她可以在网上买药,电子处方后物流到家,或者去哪个药房取一下,那就会大大减少她的麻烦和各种成本。哪怕只有 10%-20%,那么整个的市场预期也会改变。10 年前谁也不可能预料到淘宝能卖到几万亿!

因为市场趋势流转永远向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方向演进。如此对整个医疗生态也会产生很多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一些二级医院,地段医院是以为老百姓开慢性病药物才能生存的,如果少了这块,哪怕萎缩一部分,整个医疗资源就必然会进行重新配置。医生自由执业者显然会对他形成竞争,因为他们成本更低。对药企来说也会有变化,因为这涉及到整个医药生产和流通的模式。医药分销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带金销售给回扣;第二种是学术推广;第三种是医药代表与医生个人关系的建立。而处方药才是医药流通的大头,那么处方药解禁合并医生自由执业后,这几个医药分销模式都会出现一定变化。以前医药代表主要进攻大医院,因为药源主要在这里。如果长期慢性药物处方从网上走,需要拜访的医生就会变得非常分散,会让业务员疲于奔命,无论你是叫医药代表还是叫医药联络员都一样,因此药企再按之前的模式去覆盖就会很亏,成本收益比显然会下降。因此在很多年前,大型药企尤其是 500 强,就开始走 e-marketing 或者叫 digital marketing 的医药分销模式,目前我们国内也在跟进。这种数字化营销,能够将药品信息快速送达目标医生,精准销售,我认为这也是移动医疗的范畴,未来这一领域会大大受益。

从医疗保险来说,在这个大医改背景下,即使只占 5%,整个行业的竞争也会像鲶鱼一样有变化。保险公司以健康险和疾病险为主,还可以有基金型和分红型等等细分产品形式,保险行业内的龙头老大应该会受益。

第二个变化是药品的网购,流通,解禁会使供应链的物流整个发生变化。这个地方我不得不提到马云同学收购的药品监管码。我举个例子。药品从生产流通之后到了患者那里,全程的流动数据你都能通过药品监管码进行大数据分析,看的清清楚楚。这就是水龙头,药到了哪个方向、多少时间、怎么分布、流量如何,这是所有医药企业梦寐以求的数据驱动运营的基础啊! 所有公司都需要,而除了 95095,目前还有另外一家已经获得了第三方 B2C 牌照,叫做广州八百方的公司。当然,其实我也认为国家应该不可能让一个公司去完全接管这个事情,未来肯定要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

第三类可能会受益的公司是一些电子签名,电子加密,数据安全公司。处方需要电子签名,电子加密技术。目前国内的 A 股上市公司中好像汉王科技有涉及,但是电子签名这个东西好多公司和创业团队都在做。综合看来,未来这个行业会整体受益。

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来说,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有些特殊。我们的从业人员必须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现在比较常用情怀这个词,我们不能光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诉求,想为自己多挣 1 毛钱,而去阻挠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从整个医疗来讲,我们做任何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医生提高效率,为患者降低成本,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我想这就是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理想,谢谢大家!

三、移动医疗的行业研报忽略了什么?

2012 年以前很少有机构,包括券商,基金会对移动医疗行业发表研究报告,但是自从 2013 年之后,大批的行业报告开始出现,主要是投资机构的行业研究员所写。Dr.2 看过几乎所有的研报,而且我们自己每年会有 80-100 万左右的预算,六个专职人员做这个行业的投研和情报分析。我发现绝大多数券商研究员在行业分析中可能会遗漏以下八个地方,注意,因为你发表的是整个移动医疗的行业报告,而不是移动医疗二级市场研报,也不是只基于可见的网络信息,进行综述的移动医疗研报! 涉及到整个行业的话,那些火热的医患问诊平台、可穿戴硬件、慢病管理和患者社区只是冰山几角,而且并非是那些网络上火热的公司才做的最好,我们行业内低调的大鳄很多。还有很多研究员,东抄西贴,每次都贴那几个公司,有一些公司的产品已经不再运营了,变成僵尸了,还在那里举例子,我想如果做行业分析的研究员,是不是应该把你所写的应用至少下载下来看一眼,因为产品会说话!

完全忽略或者一笔带过的 8 个方向如下所示:

1. 大型 HIS 厂商

HIS 市场每年都有 200~300 亿的份额,目前国内纯的上市公司只有金仕达卫宁一家,后面杭创也准备来了,但是非上市公司实力很强,也都没有闲着。他们也在走移动医疗的研发,主要方向是医院内的移动 HIS,移动查房,移动护理,院长辅助决策等等,向前延伸可以连接到患者预约挂号,向后延伸可以连接到患者随访。

2. 大型医药企业

很少会有人提到这些大型医药企业,比如说上海医药、天士力、云南白药等,他们每年可能销售额都在数十亿至几百亿以上。而这些企业的移动医疗方向主要是两个:

第一是患者健康教育 (patient education),一直在进行持续性投入,还有一些公司是有大健康保健品或食品,对这块有长期规划。

第二是患者健康管理 (patient management),可以进行数据随访,新药观察等。在这点上,有一个上市公司名字叫做泰格医药,是目前 CRO 行业内的第二或第三的企业,他们也在想进入移动医疗。医生需要患者的化验报告单数据,于是他们可以用智能终端将化验单拍下来,然后上传云端,系统可以进行结构化数据的转换、保存和分析,因为诊断属于医疗的项目之一,所以这是标准的移动医疗范畴。

3. 跨国药企的国内部分

这些跨国药企一年销售额巨大,在很多细分子行业是冠军,我们不能当他们不存在。这批公司,包括类似武田制药和罗氏制药,很早就在用内部移动端管理系统,管理自己的业务人员,并且用宣传片进行患者教育,向医生宣传产品知识等。有些药企如赛诺菲,还建立了糖尿病、神经内科等的知识库,可以用手机查文献,服务医生,走长期学术营销路线。

4. 跨国药企的海外部分

行业研究报告不能忽略的还有这些跨国药企的海外部分,他们拥有前瞻性技术,包括血糖心电自测仪器,心脏病、肿瘤诊疗的软硬件设备等,这些都是未来的技术储备和发展方向,有可能会潜在进入国内市场。

5. 移动医疗新媒体

这里需要定义一个概念,What is mhealth? Dr.2 认为:凡是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为医、药、患做连接的,尤其是直接或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都可以算作广义的移动医疗范畴。移动医疗新媒体可以做为第三方平台,连接医、药、患,同时可以做市场调查、信息收集、资讯推送,患者健康教育,有时还可以组织线上线下活动,为患者服务。这些都是标准的移动医疗模式,并且可以贯穿到整个行业其它子行业的运营中去。

6. 大型医院、连锁医疗和体检机构

我们国家有几万家医院,一般的医院至少都有 5 个信息科人员,多的可能有几十个,全国医院有十万以上的信息科从业人员,他们很多都是具体实施的人,做行业分析的时候,我们怎能当他们不存在呢? 事实上这些大型医院,像北医,301,哈医大,上海的一些三甲医院等——我们称之为航空母舰,都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需求有需求。无论从学术,经济还是政绩的角度上,这些航空母舰们都在做移动医疗,并且投入是非常大的,这块没有行业研究报告会提到。

再比如,有些大型连锁体检机构,像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和慈铭等,他们也在做用户的健康管理,准备和移动医疗的企业对接,进行数据挖掘,希望构建平台。

7. 中小医药厂商

这些中小医院厂商一般都只有一个诉求——如何快速提高销量。他们不是大型药企,不能做大型策略性投入,但是他们都在行动。相对大型药企来说,由于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因此会偏功利一点,多数会以医药电商为主要方向,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涉及患者健康教育这一块。

8. 移动护理等其他行业

从诊疗到护理都是属于医疗的范畴,所以移动护理的软硬件开发也应该算广义的移动医疗,如杭州医惠。还有打疫苗的需求,因为在城市,我们一般都是自己带孩子去指定机构打疫苗,但是在农村、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需要医生上门去打,这里就有一个天然的移动医疗需求,仔细思考一下,医生打疫苗的过程跟临床诊疗的过程是一样的。

还有一个公司 Dr.2 不得不提到,广州金域。他们是做第三方诊断的,现在开发移动端 APP。他们可以上门去取 (或委托其他机构上门) 患者的标本,拿到公司做检测,然后通过移动端来向患者、医生推送检测结果,连接了医、患,并且诊断标准是包含在医疗范畴之内的,所以它也是移动医疗的范畴。

因此我们仔细关注一下曾经忽略的地方,还是有非常多的信息可以收集的。

四、移动医疗进入泡沫期

Dr.2 认为移动医疗行业即将进入第一次泡沫期。事实上移动医疗四个较大的入口方向,有 7~8 个细分子行业,虽然每个子行业的生命周期都不相同,但行业整体来说还是大致同步前进的,因此在经过一个快速上升阶段后,我觉得可能将会快速步入行业的第一个小寒冬,如图 1 所示:我们处在 A 点,属于快速上升期,估计再过半年到一年将进入一个小寒冬,经过一个平台期后,行业可能会出现「剩者为王」的情况,继续快速增长。而且这个小寒冬阶段很难跳过。这是因为实业和资本市场一样,「多头不死,空头不补」! 本身移动医疗行业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少,如果很多低效率的企业不吐出这些人的话,整个行业将很难快速发展,资源很难聚合。

同时 Dr.2 是基于以下几点判断的:

1. 行业内规模以上的公司获得了不可思议的估值

现在的投资机构对很多移动医疗项目其实是有冲动与彪悍在里面的,我们行业内最近几家规模以上企业获得的估值,有些已经宣布,有些就要宣布,都让我觉得好像已经透支了未来 3-5 年左右的一种预期估值。当然了,这些公司也把整个行业的估值都拉动起来,从这点来看是好事。不过历史统计数据表明,一般泡沫期都会出现这种现象。

2. 2013 年开始,全国各种移动医疗的会议层出不穷,突然之间爆发了。以前一年几场,现在一年几十场,小型沙龙更是不计其数! 而且在这两年,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全国各地的所有企业,包括政府项目、风投机构的方向都朝向了移动医疗行业,很多科技园区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移动医疗项目的招商。我们二级市场有一个说法的叫做分析师反向情绪指数,就是说,如果出现了一边倒的热情,往往预示着风险不远了。

3. 有一些看上去不可思议,或者可以说是一团糟的团队都拿到了风险投资,这是标准的泡沫前期的节奏。说明这些机构已经开始焦虑,疯狂撒网了。因为我接触了非常多的移动医疗创业团队,有些团队是很荒谬的。有的团队只有几个人,产品还没有做出来,然后就急急忙忙的去拉了天使融资,等开发完了准备上线,忽然跑来问我:二师兄,我们这个怎么做推广啊,怎么让医生去用啊,怎么让患者进入我们的平台啊,怎么让医药企业一起互动啊?我不由一声叹息,早干嘛去了? 然后我跟他说:二师兄是没有办法的,你得去问一下猴哥大师兄,二师兄的意见就是现在应该散货分行李,我回我的高老庄,你回你的流沙河。

我也碰到不少投资机构,他们会跟我说:”我投了某某高大上的移动医疗项目,大家都在抢”。由于我们团队花了两年时间构建了国内最全的移动医疗 APP 数据库,所以我对各个产品的实际情况,大致都比较熟悉,还是因为产品会说话! 看完他们投资的项目,我只能沉默,因为人艰不拆啊!

Dr.2 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就经历过 2000 年网络股的大泡沫破裂,不要以为有融资的公司不会倒,几十亿美金的公司死的多了去了。很多人会说我融了多少钱,所以说我不会死,这是在扯淡! 覆巢之下无完卵,历史总是循环的。还有很多移动医疗项目,没有太多的技术壁垒和技术门槛,他就想简单粗暴的复制,圈用户,获流量,卖广告,大数据,再耍一些流氓。实际上这些企业最终 90% 以上是要死的。

4. 身边的朋友都开始从事移动医疗

由于受美国的移动医疗企业成功的诱导,国内各种各样模仿的团队越来越多。很多人只看到了成功的一面,但是下面那尸横遍野的残酷也是市场真实的写照。于是国内公司出现了大批的 copy,一些创业者、风师(言必称大数据,行必称美国商业模式),各类机构也非常的火热。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一天我亲戚的同学,在某传媒工作,我问他:你在干嘛,他说:我在做移动医疗。前两天我原来认识的程序员很久没有联系,然后我问他:你在干嘛,他说:我在做移动医疗。我去外面玩的时候,在某个城市碰到之前的一些老同学,然后问:你们在干嘛,他们说:你不知道吗,我们在做移动医疗,你 out 了吧!出现了这种全民都在谈移动医疗的情况,就是行业的泡沫将要来临的时候,但是谁在这个时刻储够粮食,谁苦练内功,谁能熬过去,谁才能看到比较好的明天。

所以大家必须趁着泡沫,抓紧融资,储粮过冬!

官方通报女硕士卜某走失被找回事件
网友:收留是我见到最可笑的笑话。
女子收骗子礼物后立即删了骗子
网友:够机警,大家要是都懂这么做,骗子就破产了。
袁记云饺已被立案调查
网友:企业管理可能有问题,认为其全国门店众多,一个品牌全国开了几千家店,管理能跟得上才怪。
高校学生买7件演出服穿完集体退货
网友:用过还搞脏了影响二次销售不该退货。
悉尼发现碎尸包裹死者为海外华人
网友:一般来说,出现碎尸案的时候,警方都会首先排查亲属、朋友,并且取指 纹以及生物信息,现在死者丈夫失踪,就会给案件侦破带来阻碍,因为无法判断死者丈夫是失踪还是潜逃。
司机遇查车跳桥 疑执法人员跪地痛哭
网友:可能天黑,不知道高架桥离地那么高。
  感谢各大网址导航推荐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