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凌晨3点,特效师小郑(化名)关上电脑。他闭上眼睛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一阵酸痛。这是他连续工作到凌晨的第7天。自从他所在的特效公司在过年前接下某电视剧的特效任务,他和他的同事们就开始了长达6个月的加班生活。
“很多人说国内的特效是五毛钱的特效,我们听了挺心酸的,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小郑告诉腾讯科技:“以前觉得特效师挺酷的,现在觉得和想象中差太多。”
近日,《花千骨》和《盗墓笔记》两部剧在各个平台上热播,被网友们“吐槽”最多的就是它们的特效。国产影视的特效技术虽然也在发展过程中,但较之国际,仍然有相当的距离,以至于连从业者都失去信心。
那么,特效技术究竟有何玄机?是什么导致了国产特效的窘境?特效行业有哪些公开的“秘密”?特效师们该如何破局?
特效究竟是什么?
在影视中,人工制造出来的假象,被称为特效。特效是由法国人乔治·梅里爱首创的,首部14分钟特效短片《月球历险记》在1902年就诞生了。这部电影运用了蒙太奇、定格动画、特殊化妆等等手段。从这部电影之后,特效电影的概念被逐步推广开来,终究形成了影视中不可获取的一种技术手段。
高中同学曝羊毛月文化成绩倒数 浙大通报家庭困难学生晒旅游照 野猪闯入民宅 老人被撕咬身亡
《月球历险记》剧照
影视特效技术发展至今,主要包括了应用抠像及背景合成,能将三维动画角色与实拍场景结合的数字合成技术,可以把一小批演员复制形成千军万马场面的图像合成技术,以及其他特效软件做出的虚拟效果等方面。
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抠像及背景合成的特效。
而特效合成软件一般有AE,NUKE,三维软件 3dmax,maya,特效软件Houdini。随着特效学习门槛的降低,特效也走下神坛,成为了一门可培训,可速成的技术。
揭秘国内特效行业
学特效的人多了,特效行业的一些“秘密”也传开了。
成本投入不够,是电视剧特效的通病。国内电视剧收视率靠明星和IP早已不是秘密。一部电视剧的预算,最优先考虑的是明星身价,而特效成本很难得到重视。
以美剧《权力的游戏》为例,每集特效预算也是450万到600万美元,折中约合人民币3000万左右。相比之下特效量很大的某些国产电影,特效预算1000万就算很大手笔的投入了。
不光成本投入不够,“外包”和“层层克扣”也可以说是特效行业的关键词。剧组将特效外包,中间牵涉的“牵线人”自然会收取一部分的“返点”。
特效导演阿帆告诉腾讯科技,特效的费用通常占整部片子的10%不到,而其中真正用于特效制作的费用,大约在5%-6%的水平。层层克扣很正常。不过就算在好莱坞也有这种现象,只是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流程相对完善,克扣的机会不多。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特效师透露,目前正在热播的某部电视剧的特效外包给了近10个不同的特效团队。每个团队负责的角色不同,由剧组的工作人员统筹,确保不同特效团队的特效不至于南辕北辙。
一位名叫Scott的特效师说:“且为了签单子,很多公司都是以亏本的价格在做。对于特效行业的工业标准,国外有很严格的一套东西来衡量你的镜头完成度,也能确保在相应时间内作出好东西,但在国内,成本和时间都不允许。”
特效公司的接单价格不断下压,再加上特效基础技术的普及,特效行业门槛变低,特效师陷入了生存困境。
“平均每天工作12-13个小时吧。”小郑告诉腾讯科技:“时装剧的特效稍微容易些,2个月左右就能完事,虚构成分越多的剧花的时间越长。”
据了解,目前国内特效公司参差不齐,收费便宜的可以低价到1000元/分钟或10万元/集。而在美国,特效价格是以“帧”为单位计算的。“十年前,几千上万的一张效果图,现在一百元可以有好几张,大部分还白送。”
小郑透露:“在好一点的特效公司,月薪差不多可以过万,但不好的公司,特效师月薪两三千的也有,而且还不给上保险,没有公积金。”
投资方不给特效公司及时结款,公司压低特效师工资,特效师敷衍了事,如此恶性循环,越做越糟糕。阿帆透露:“拖欠很正常,基本上有40%的项目都有拖欠特效费用。有的是影视剧、电影本身资金链断裂,有的我们也弄不清情况。遇到拖欠我们也没办法,不太多的我们就当白干了,实在欠太多的,只有诉诸法律手段。”
除了“钱”的问题,国内特效“只值五毛”还有其他原因。
特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特效工作要在开始拍摄前的剧本阶段就要进入准备。
腾讯科技此前报道过“《超能陆战队》的关键技术”。电影中有一场在黄昏时飞行的场景,这场戏对灯光的要求极高。迪士尼的十名技术人员花费两年时间研制出了光线追踪渲染软件Hyperion软件。而为了渲染《超能陆战队》,迪士尼制造了一个和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大小相当的超级计算机。
但在国内,很多电影电视剧把特效视为“补锅匠”。拍摄现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扔给特效去补,那时候才想起特效,已经晚了。
阿帆在特效行业从业六年,他说,2012年之前,国内的影视行业对特效还是挺排斥的。很多导演不懂特效,不重视特效。直到国际上特效电影在中国横扫票房,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特效的重要性。
而特效本身,也有抄袭成风的现象。
有知情人士向腾讯科技爆料,目前热播的某部国产电视剧,被指众多特效抄袭外国大片,事实上就是特效师抄袭的。通常原创一个特效,顺利的情况下需要1-2周,但抄袭一个特效,除去下载原片时间,修改只需要1-2天。“收入惨淡”“工期很紧”的特效师无奈之下也只能下载转码,通过修改的方式让特效赶紧上阵。
当然,中国更缺乏真正进行计算机图像学底层研究,程序级研究的CG公司,软件、渲染器都是来自国外。美国的特效公司常见情况是,内部有完整的 pipeline(流水线)设置,R&D (研究与开发部门)负责研发公司自有产权的内部软件(proprietary software),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能显著提高特效制作的效率。
如何突出重围?
面对市场竞争、观众质疑,甚至生存压力,特效行业的确需要反思。
外部方面,让特效从一开始就参与预算、拍摄等关键点中,把重心平衡到各个制作环节而不是一味依赖导演和演员。内部方面,以技术为筹码良性竞争,从底层开始培育自有技术,建立合理的特效师薪酬体系……这些都是整个行业亟需着手的事情。
“真的希望行业能够变好,”特效导演阿帆说:“我们对于艺术和技术都是有情怀的。”
中国电影票房火热,但中国特效制作的“火热时代”,也许还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
又想做好节目,又想吃流量,又怕上面问责影响结婚率,又怕嘉宾因舆论压力把事情搞大,最终只有一条路可走:把责任推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