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微信)讯: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自媒体,是以个人为核心的一切信息形式。这印证了麦克卢汉“信息即媒介”的深邃,只要你能传递某种受众需要的信息,你就是媒体!从2013年开始,自媒体狂野爆发,获得了惊人的红利。
由于发展周期短,行业畸形爆发,目前自媒体一直存在“小散弱杂薄”的弊端,规模小、资源分散、生产和运营较弱、成员混杂、模式单薄等现象。
太冷了醒来发现女儿像木头一样僵硬 女网红拿无人区救命粮喂狗 男子口含玻璃渣吃饭敲诈餐厅
具体我国的自媒体行业存在着以下问题:
1、规模小,持续性生产困难
自媒体人基本上都是一个人、一支笔、一杆枪,团队化运作的非常少。即使像目前形成了品牌影响力的阑夕、三表等,都是个人生产内容和品牌运营。只有极少数是团队操作,比如专注于智能硬件的国仁的智东西团队。个人生产的好处就是可以保持作品一贯的调性,但是一个人坚持出东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每天6点的60秒语音,看起来是件小事,但是数百天坚持下来却是一件非常大的考验,连他自己都说:“内容创业者像猫,想自己的事,孤独、高冷还要被宠爱”。是否有持续性内容的产出会直接影响到自媒体的人气、发展和收入。目前科技自媒体人由于生存的必要性,大量的时间是花在约稿和跑会等,时间和精力被大大分散,优质的内容的产出被进一步降低。从长远来看,大多数人都在透支明天。
2、运营能力弱,品牌意识差
文章生产出来,其实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尽可能大范围的传播出去,这和个人的运营能力有很大关系。第一是对于平台类渠道的运营能力,第二是对于自有渠道和品牌的运营能力。平台类渠道的运营涉及到对于平台的了解、和接口人的沟通、与平台的良性互动、平台的推荐等,即使是像阑夕,作为虎嗅年度最佳作者,在最新的文章中也承认,很少与平台互动,一直是埋头写稿,何况是其它作者。要么是与平台交流无门,要么是无暇或无意识与平台交流。所以人数多了,一来二去,误会难免就会产生。
3、从业人员结构混乱复杂
据腾讯网数据,在分析了数百个作者样本,目前在自媒体领域里者相关的人员,人员结构非常复杂,包括媒体人、创业者、投资人、开广告公司的,做微商的、甚至还有搞直销的。但目前科技自媒体圈真正有影响力的人,都是在这个行业沉浸和打磨过多年的。比如冯大辉是丁香园的高管,阑夕之前在猎豹做过总监,康宁是金融科班出身等,但是还有大量的科技自媒体人员他们既没有科技互联网公司的经验,也没有过媒体相关的经验。但并不妨碍他们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于是类似《90后CEO要颠覆未来,让马云哭晕在厕所里》等胡说八道的文字开始大行其道。现在不是内容太多了,而是好内容太少了。由于科技自媒体行业的虚火旺盛,创业公司对于品牌的需求旺盛,且进入门槛很低,所以导致了周边大量人员不断流入这个领域。
4、收入单一,变现途径有限
从自媒体人的收入结构上来看,目前的变现方式非常的单一,主要包括:软文、广告、培训、顾问、还有一些电商等。其中软文占了绝大多数。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有效,交易双方都很认可。现在市面上一篇文章,从几千块到几万块不等,根据作者的影响力和其覆盖的渠道相关。这也是虎嗅被诟病的原因之一,因为很多人钱都已经收了或者准备发稿收钱,结果被拒稿,闷头一棒,断人财路,当然不爽。但是这种收入模式受行业影响非常大,在去年投资虚热之后,今年下半年投资吃紧,公关等模块费用收缩,很多自媒体人的收入也开始降低。
未来的自媒体行业要发展,编者认为:
首先,从连接开始,即创建一个与核心用户连接的产品和服务;然后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别人赶不上,从而打造成入口级产品;最后是生态,通过入口级产品做大生态,构建独有的微生态系统。
譬如,腾讯以社交作为连接,以QQ和微信作为入口级产品,成功打造了游戏、网站、电商等一系列生态。360以安全作为连接,以360安全卫士作为入口级产品,成功打造了浏览器、导航、搜索、助手等一系列生态。不光是BAT等互联网巨头如此,即便量级较小的自媒体也遵循了这个规律。
其次,形成社群组织。自媒体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相应的对于自媒体人的组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是人员数量的简单集合,也不是纯粹的内容采集,而是把一群真正对内容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不站队、不独占、不拉帮结派、不着急短期变现。那么,什么是社群?赛斯高丁说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依附于各种组织。一群人要形成社群,只需要两个条件:共同兴趣和沟通方式。
最后就是以互联网平台扶持社群。自媒体大爆发以来,这三年,各大平台都在争夺自自媒体资源。譬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自媒体、百度百家、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等各大门户,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天快报等推荐引擎,喜马拉雅等互联网音频平台,连360、优酷等也不忘做一个自媒体平台。那些优质的自媒体们其实本质上都是一个个IP!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缩写,直译就是“知识产权”。其实判断一个内容是不是IP,有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标准:这个内容是否能够仅凭自身的吸引力,挣脱单一平台的束缚,在多个平台上获得流量,进行分发。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抗日肥皂剧,收视率可能会比《花千骨》、《琅琊榜》和《芈月传》更高,但是它成不了IP。因为它的“流量”,是频道(也就是平台)给它的。离开了央视,没有人会再想看到它。日本真人演艺组合AKB48和湖南卫视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凭借优质内容,都实现了在多个平台上的分发。
小结:在移动设备上有一个很显著的趋势:内容即渠道。微博、微信已经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了优质内容的活水,便有了留住老用户、获取新用户的可能。现在,中国自媒体的创业者们站在了一个战略分水岭上:继续做大自媒体,还是从自媒体升级成为社群商业?如果他们能走出自己狭隘的商业竞争,更多的关注与用户的良好互动,形成社群,那么其运营能力差、收入低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真有逮着一只羊薅毛的,不抓你抓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