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 > 资讯 > 正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敬请通知移除
摘要:不让自己知道得越来越多,却显得越来越蠢,是每个年轻人都该避免的雷区。还没学会抵抗“变蠢”的正确姿势那就快看看本文吧!
女硕士走失13年收留者家属发声
网友:收留这个词不敢苟同,收留所以为人家生儿育女?这是加了多少层滤镜拼凑出了这些词汇啊。
女主播被榜一大哥骗走十几万
网友:真是倒反天罡,这和我听说的不一样啊。
中国商人在缅甸被绑妻子阻拦遭拖行
网友:这次缅甸警方给力啊。
荆州坠落飞机为无人机
网友:低空经济难发展哦。
全国散打季军遭多名运动员群殴
网友:不公平的处理只会催生更大的恶性伤害事件。
脑瘫女孩备孕被质疑不负责
网友:说实话,她有生育权,但我心疼这孩子,会承受很多异样的眼光吧。

趋势网(微博微信)讯:一个大学生在毕业离开大学的那天里,他在这四年里所学的知识有50%已经过时。

除了先天的条件和学识基础,拉开人和人差距的,是一种更重要素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工作记忆”。

日常里让人最束手无策的三种崩溃瞬间,都与它有关。

——无法对抗惯性循环

生活中的挫败感,远远不止健忘这么简单。

小时候有看起来完全“不努力”的学霸碾压,工作中,别人轻轻松松完成的工作,自己焦虑到头秃也做不太好。

也许先天的资历是一个方面,但在生活与工作的长跑中,“学习能力”的地位举足轻重。它能时刻给人带来思想的新高度。

比如如果在二十年前,没有人会想到一个人可以因为精通化妆,就能成为网红;可以因为能写“段子”,就成为互联网世界的“流量担当”。

生活中每一个你见怪不怪的事情,总有人能总结出一套“学问”。本来不会对那件事情感兴趣的你,也会被其中的道理所吸引。

“只要你知他人所未知、说他人所不能说,就可以通过分享获得受众。”

当我们成为受众时,很容易陷入这种因分享而产生的焦虑:“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多料可以分享,而我没有?”你需要有意识地建构知识体系。

这是在当今社会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而它的关键,不在“体系”本身,在于“建构”的过程。

把复杂的知识内化,需要四个步骤为基础:

1、从“我”出发

新知识进入视野,毫不犹豫地立刻学习,并不一定代表你是一个“明智的年轻人”。

世界上的知识是如此之多,有对我们有益的知识,也就有对我们并没那么有益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不一定有害,但却会占用时间精力,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去获得更加有益的信息。

这种效应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机会成本”。

李敖曾写过一篇名为《选与落选》文章来论述这种选择:

“……你的生命是那么短,全部生命用来应付你所选择的,其实还不够;全部生命用来做只能做的一种人,其实还不够。

若再分割一部分生命给以外的——无论是过去的、眼前的、未来的,都是浪费你的生命。”

在选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时,我们也应该去思考:这是我现阶段最应该学习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呢?

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领域,然后让自己全部的努力都围绕这个领域而进行。

2、与“我”相关

对知识进行选择后,就要进一步在学习中评估新知识对自己的意义。

一个可行的问题框架:

①新知识和自己以前的观点有哪些相同或不同?

②新知识补充或改变了自己的哪些想法

③未来有哪些机会将这一知识应用到自己身上,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思考这些问题,就等于在坐标轴上标定了新知识的位置:它们使我改变了什么?又能帮助我改变未来的什么?

3、建立结构

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后,就可以重新去组织自己大脑内的思维导图了。

理清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创造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线索,帮助我们在使用知识时进行回想。

人类记忆的提取需要线索。就好像英剧《神探夏洛克》中提到的记忆宫殿,那些被我们忘记的事情,很可能不是真的忘记了,而是因为缺乏线索,无法被回忆起来。

可能依托于一条街或一栋房子,将多个概念分成有逻辑关系的模块,增加概念的阶梯,减少每一层阶梯上的概念数量。

虽然了解的知识变多了,但当知识建立了内在联系,记忆反而会更加容易。

4、及时实践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时地去实践知识。

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学习心理学领域的综述中,研究者总结了百余篇实证研究的结果,对学校教育中常用的10种学习方法进行了总结,发现伴随练习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在最开始时就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事方式甚至是眼界与格局。

这样,这个看起来与我们生活无关、难以实践的信息点,就能做到指导生活。

——莫名其妙地健忘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从一个屋子走进另一个屋子,突然就忘了刚刚想要做什么;

准备出门,想不起钥匙放在哪里,折腾了很久,才发现自己早已经把它顺手塞进衣袋……

这些迹象不代表一个人记性变得不好,而是在意识产生的最开始,没有对其进行“加工”。

“精细加工”的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管理自己的生活,还可以帮助我们管理思想。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初入职场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混乱局面:接踵而至的工作任务、层出不穷的新技能要求、各个部门间的沟通协作……

有人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每周一打开工作邮箱,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塞满了东西柜子的门,里面所有的东西,一瞬间劈头盖脸砸在头上……”

真实且心酸的是,如果面前真的有东西劈头盖脸地砸过来,大多数人都会立刻整理。

很自然地把重的东西放在下面,轻的放在上面,常用的放在高度适中的地方,永远用不上的干脆扔掉……

而关于工作任务和海量的信息,大部分人却选择“暂时”搁置。

“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信息暂时存贮及其与其它更为复杂任务的联合运作。

接收信息的方式,决定对信息的理解程度,而这种能力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

工作记忆强的人,无论在写作、考试等方面,都更突出。

人和人工作记忆容量不同,且这种能力会随着时间变化。在年轻的时候,大概30岁以前,容量呈上升趋势;人到中年之后,则会逐渐下降。教育学家Peter Doolittle在TED中有一场演讲,名为《你的“工作记忆”如何理解世界》。在他看来,“‘工作记忆’能力,让我们平衡好刚刚知道的事情、曾经记住的事情,最终让我们满足自己目前需求。

整理知识,需要的是调动大脑中的旧记忆,直到新的信息变得对我们有用。这个‘组装’的过程,才能学到东西,也是证明我们存在的意义。”

不注重组装整理的过程,我们就与行尸走肉没什么两样。

什么是最应该做的任务,什么是可以先搁置的任务,哪些任务的完成对职业发展有帮助?

及时反应,及时处理。而非把它们放在像是工作台一样的“工作记忆”里,想着等下再处置。

久而久之,新信息越积越多,不会被记住,也不会和已有知识产生联系。

每一项任务都有着自己的属性,就像物品的重量一样,决定我们应当把它放在工作柜子的什么位置。

在职场或生活中,我们做每一件事的目的,都绝不仅仅是为了做完事情,而是为了锻炼自己,提升对世界的认知能力。

——不懂生活的可控

面对一团乱麻时束手无策,想不出一个解决办法,与其归咎于生活的无常,不如说,是没有利用好思维的力量。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并没有在真正地在生活。

我们没有意识到,没有思考、没有加工,只是在任由生活流经我们,甚至是吞没我们。

电影《超脱》中段台词说,“我们的无助,就像在海上漂流。没有救生衣,没有安全感。突然你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把救生衣扔了。”

焦头烂额的时候,就试着找回那件救生衣——筛选,思考,建构。

我们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主人的方式,就是以自己为主体去认识生活、挑选生活、并组织构建我们自己的生活,诠释每个事件对自己的独特意义。

在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年轻人面临的问题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大多数时候,我们目之所及的,是仿佛满汉全席般各有利弊的选项。

选出自己想要的,认真地对待;抛弃未被选中的,不再表现留恋与踌躇。

交警再回应服务区休息被开罚单
网友:是货车有安装监控疲劳驾驶的,到时间强制休息,如果你硬开六个小时八个小时再休息,就是疲劳驾驶了。
特朗普大笑称马斯克当不了总统
网友:马斯克:你不该笑的。
以军被爆在加沙进行杀人比赛
网友:这不就是当年的日本吗。
悉尼发现碎尸包裹死者为海外华人
网友:一般来说,出现碎尸案的时候,警方都会首先排查亲属、朋友,并且取指 纹以及生物信息,现在死者丈夫失踪,就会给案件侦破带来阻碍,因为无法判断死者丈夫是失踪还是潜逃。
非法屠宰场猪肉无检疫也盖上合格章
网友:良心记者是这个时代的刚需。
满洲里市领导被指与举报者互骂
网友:你再举报,看我怎么搞你...多可怕啊。
  感谢各大网址导航推荐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