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一响,百鸟为王,吴导用他的电影才华,通过他最后的一部影像作品《百鸟朝凤》来给迷失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曙光“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焦三爷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老一辈匠人的精神,天明用自己的未来等到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将唢呐留了下来,也将《百鸟朝凤》留了下来。
成语典故这样讲述《百鸟朝凤》:很久以前,凤凰是只很普通的鸟,但它很勤劳,从早到晚忙着收集果实。别的鸟儿则讥笑它很傻,不知道玩。一次大旱,鸟儿们都没有吃的了,凤凰赶紧把自己采集的果实分享给大家,帮众鸟渡过了难关。为了感恩,鸟儿们把自己身上最漂亮的羽毛拔下制成了光彩夺目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推举为鸟王。每逢凤凰生日,四面八方的鸟儿都来朝贺,此场景称为“百鸟朝凤”。
根据成语典故,华夏民间乐曲瑰宝——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以热情欢快的旋律,模仿百鸟和鸣之声,悠扬又短促,明亮又暗淡,惟妙惟肖,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在长音处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令曲调奔腾激荡,竟达到听众误以为是一气呵成吹奏出来的境界。
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因其独特的音乐魅力,流行于黄河岸边,主要在德高望重的人去世时吹奏,以缅怀逝者生平的伟大贡献,表达孝子贤孙对逝者的爱戴,乡亲邻里对逝者的尊敬。
吴天明导演根据这种流传百年的民间婚丧习俗拍摄了电影《百鸟朝凤》。片中打动人心的地方其实不仅仅是唢呐作为一种传统技艺消失的宿命感,和两代人的坚守和落寞之情,其实更是一种平静单纯的生活方式,和从前的师徒关系。那时的师徒关系,虽然从我们当今的视角看来,难免会去抵触其家长制的一面,但那朝夕相处培养起的如父子般的情谊却让人唏嘘。师傅的教诲是如此来之不易,孩子们接过唢呐那渴望和欣喜的眼神更让人动容。
一整天憋着一股气,只为完成师傅布置的一个任务,就这么心无旁骛,跟随着自然的节奏一日一日地学下去,在我们如今是多么难以想象啊。然而努力是有结果的,天鸣的勤奋和执着让他成为了师傅的唯一接班人,终于学到了老辈人津津乐道的那曲《百鸟朝凤》。
影片的后段,文化局局长要录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因病榻上师父的坚持,天鸣开始寻找离乡的师兄们共同演出,却发现在城里打工的短短时间里,两位师兄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们再拿起那些乐器了。而西安街头的那个乞丐,吹奏的是什么呢?是天鸣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百鸟朝凤》么?这曲子如今可以被一枚硬币的施舍随时打断。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在关注这部《百鸟朝凤》?不仅因为它的名字,它的导演,它的故事,更主要的是它传达的思想触动了大家的神经。在电影院观影时,没有说话声,没有爆米花声,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看,在认真地思考。
“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焦三爷这么跟徒弟游天明讲。各行各业,大家都在学一技之长,不是为别人而学,而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理想。在稳定的环境中,迷茫的求艺者可以从游天明身上去挖掘,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怎么去学?
唢呐里的声声泣血,正如他的人生一样,勤奋学技艺,努力培养弟子,带领乐队求职谋生,他用言行和生命来维护和传承唢呐这门匠活。影片最后焦三爷去世,天明衣着喜服,并给唢呐系上大红结,为师父吹奏《百鸟朝凤》。师父的生命消逝了,但他的唢呐,他的精神在弟子天明身上延续了。个人力量是有限,但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影响周围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就有更大的力量来维护和发扬!焦三爷是这样的人,吴天明导演是这样的人,在南京艺术院校任教的陶泽如是这样的人,他们就像百鸟之王一样,在吹奏生命的乐章。
唢呐一响,百鸟为王。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是充满热情欢快的情感,电影《百鸟朝凤》也会给中国艺术电影带来新的转折点,给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市场带来勃勃生机。听,凤凰在鸣,四面八方的百鸟们极力争鸣!
突然中断会不会影响以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