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听说移动支付是2000年左右的事了,芬兰电信首先推出了通过手机支付购买自动售货机商品(如可乐)的服务,感觉非常具有创意。同时也期盼着在中国会出现更有创意的服务。一转眼十年了,在中国类似的服务可能已经有人推出,但基本上很难遇到。出现此类问题,首先是自动售货机这种基础平台在中国就不普及,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公众素质还不能让这种设备普及。在国外,马路边很容易看到这样的设备,但在中国几乎看不到,其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的情况比较多。所以自动售货机都放置在写字楼、医院等场所,才能避免人为地破坏。
由于放置地点选择困难,租金高,使得自动售货机的商品价格就奇高无比了。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发展起来非常困难。
商品种类少,价格高,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集市及小卖部非常多,自动售货机无法取得价格和服务优势。由于基础平台的落后,使得类似的业务在中国遭遇较大的阻力。
第二个因素是业务开通的便利性。比如短信业务刚刚推出时,需要到运营商营业厅办理开户手续,使用者非常少。后来改为全部缺省开通,业务增长非常快。2001 年左右,一批电信增值业务运营公司开始涉足手机银行业务,主要技术手段是基于STK 卡以短信为承载的银行业务。可完成账务查询、转账、付费等操作。虽然基于STK 卡的服务有很多优势,但由于需要更换SIM 卡,此业务在推广时遇到非常大的阻力。用户不愿意为新业务去运营商营业厅更换任何设备,是某些推广业务的主要障碍之一。
第三个因素是使用者能否得到实惠。这里看看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的推广历程吧!刚刚推出时,由于没有任何优惠措施,老百姓还需要另外支付20元卡的费用,所以市场反应冷淡。后来,市政府决定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补贴力度,使用市政交通一卡通乘坐公交的优惠幅度非常高,所以人们纷纷购买市政交通一卡通。新生事物出现,得让用户得到实惠,否则推广难度大。这是新业务推广的另外一个障碍。
中国移动在推广移动支付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上面提到的几个类似的问题。
首先是基础平台的问题,目前的银行支付系统大多数是传统的磁卡系统,为了适应移动支付,需要安装新的刷卡终端。要想该业务得到大家认可,就得满足移动付使用时的广泛性及方便性,这就需要大量投入终端设备及配套设施。
记得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离出来的最成功举措是,大规模投入基础网络覆盖,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而此时联通却陷入了CDMA网络的初步建设中,使得两张网络信号都非常差。借基础网络的优势,中国移动确立了领先优势。
本次中国移动入股的资金被主要用于浦发银行核心资本金的补充。浦发银行能拿出多少资金用于移动支付系统的投资,目前尚不得而知。曾经有人在憧憬移动支付美好的未来时,设想在菜市场等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都可以方便地使用移动支付。以目前浦发银行的实力,看来在今后若干年内实现如此规模的覆盖有相当大的困难。通信界的航空母舰中国移动,与金融界的小快艇浦发银行的联姻,看来似乎不是非常完美。
第二个困难是更换SIM 卡或手机的问题,为了使用一个业务需要更换SIM 卡或手机,大多数客户不感兴趣。看来中国移动和浦发银行需要想一些奇招了,否则市场反应将会比较冷淡。
其三是大家都有信用 卡或借记卡了,而且多年以来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使用的银行账户与信用 卡。为什么要用手机作为新的支付手段呢?为什么要在浦发银行开户呢?中国移动能否联合浦发银行采取北京市政府的做法,对使用者进行补贴,比如在10000 元额度以内,全部交易打9 折?也许大家都动心了。
另外就是安全性的问题了,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大家都比较忌讳的事情,手机丢失已经让人万分沮丧,连同上面存储的现金一齐丢失,岂不让人悲痛欲绝!虽然在操作上建议用户移动支付账户放置小金额,但多少合适呢?太少,使用太受限制,多了又怕被盗或丢失。毕竟钱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以上几个问题解决了,或许移动支付“钱途”一片光明。
实施建议
首先抓基础网络建设,不要让首先使用的第一批人失望。可以采取一点到面的办法解决基础网络的建设问题。成熟一个点就推一个点,不搞一刀切。
其次是让使用者得到实惠,并产生滚雪球效应。
最后是努力培养用户的使用移动支付习惯,使业务稳定、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移动开发者社区]
就算有理钱包也要清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