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讯:中国的优势在于有强大的后发优势,可以承接先进制造国家的产业转移,在此过程中,可对技术进行学习与渗透。在电脑、家电等IT组装品制造领域,中国已获取不错的市场份额、体现出强大竞争力。
杀熊救妻丈夫与熊搏斗近半小时 孙颖莎钱天一擦边球争议 蛇钞蛇币还未兑换价格已翻倍
日本的优势在于始终把守高端技术,而且在零配件、原材料与设备领域里占据绝对优势,把握着制造业的上游。
而韩国的危险在于处于一个“夹心”位置,高端技术比不过日本,在中低端的制造组装方面又被中国赶超,由于产业转移,韩国国内制造业出现“空洞化”;更危险在于,韩国只有一个三星,没有大量有竞争力的中小制造企业做产业基石,一旦三星出现问题,整个韩国制造一病不起。
其实,大力发展有竞争力的中小制造,亦应成为中国产业之鉴。
以下为全文:
以往韩中日三国的结构划分很明确。日本的专长是高端技术零配件设备,而韩国和中国分别是中端和低端技术产品。但自2008年源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后,这种结构迅速改变为竞争结构。不久后,三国将展开乾坤一掷的全面较量。如果在今后的3至5年内,韩国制造业未能有效应对,韩国将成为“东北亚制造业三国志”中唯一的失败者。
中国在家电等IT制造领域陆续登上全球之顶
通常情况下,以组装、零配件、材料等为顺序的产业化和扩大竞争力十分艰难。目前,在组装成品领域,除部分物品以外,韩国保持最高竞争力。但像过去的组装领域竞争宝座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日本、韩国一样,虽然各产业偏差较大,但很有可能再度转移到中国。
中国可轻易提高竞争力的领域是,组装品种较少、标准化品种较多、不需要“黑匣子(black box)”式个人技术、生产现场不太需要揣摩领悟的知识、能够与台湾合作的领域。从这一点上来看,中国很有可能实现大跃进的领域是IT产业,而实际上也出现了这种征兆。
在电视等IT组装成品制造领域,目前虽然是韩国具有最高竞争力,但如果以工厂所在国家的产量为准进行出口统计,情况则有所不同。中国不仅在制鞋、纤维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尖端IT领域,从2001年开始就以电视和空调为开始,依次在电脑、冰箱(2004年)、包括DRAM和非存储器的芯片(2006年)等领域超越韩国。越往后,越是高附加值行业。该统计数字包括跨国企业在中国国内的工厂生产的产品。位于中国的跨国企业尖端技术工厂,给中国国内企业提供了学习尖端技术的有利条件,这正是中国企业超越韩国竞争企业时间提前的原因之一。
从电脑产业的情况来看,中国从21世纪初期开始就具有全球最高竞争力,并在占有率方面超越韩国和日本。去年居全球第二位的联想,今年超过惠普(HP)登上全球第1位。在此过程中,韩国电脑企业相关工作岗位,除三星电子和LG电子等极少数以外大部分都消失。
中国企业在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领域的飞跃更加引人瞩目。今年,冰箱和空调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分别是海尔和格力。在中国电视国内市场中,海信、创维、长虹、TCL 、康佳等中国企业包揽了前5名。中国的招牌跨国企业海尔,所掌握的研发、产品企划、生产、营销能力与其他跨国企业相当。海尔去年的总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每年保持20%的高增长。
虽然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功能不断进化的尖端技术产品上,中国企业依然与三星电子等发达企业保持着一定差距,但中国IT企业的追赶速度颇具威胁性。
在新一代核心竞争力因素软件领域,中国从2001年至2009年也保持着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不但有中国政府的重点投资,还与台湾芯片企业合作缩小了与韩国和日本的技术差距。韩国软件专业人才有2000多人,而日本有2万人,中国的目标则是培养10万人。
钢铁、石化等规模集中型产业,也很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中国每年生产7亿吨钢铁相当于全球总产量50%,如果将10%的过剩产量转移到邻近国家,韩国和日本的内需市场就会受到重创。韩国和日本的全年钢铁产量分别是6800万吨和1亿吨。
韩国制造工厂“空洞化”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及实力的上升,最终将导致韩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下降和原材料组装工厂转移到海外。如果占据优势的中国企业平定内需市场后进军海外市场,韩国企业为了应对这种局面,需要将工厂转移到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开拓的地方。届时,韩国会受到“三重打击”,即国内工作岗位会相对减少,相关产品的出口量减少,韩国经济国内生产总值(GDP)萎缩。
这种情况正逐渐成为现实。例如,韩国企业制造的智能手机海外产量所占比重,从2010年的15.9%剧增至今年第一季度的79.7%。其结果,韩国手机出口额从去年的273亿美元减至今年的200亿美元,减少70亿美元以上。这是因为,三星电子等企业将主力工厂转移到了越南和中国等地。虽然三星电子在智能手机领域超过苹果登上全球首位,但智能手机出口额持续减少。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现象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如果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中国再具备组装成品竞争力,全球企业都会抢着在中国建立工厂,而且核心零配件供应商也将一同进军中国。三星电子本月在中国西部西安投资70亿美元建设新一代芯片工厂,也是这种动向的一个侧面。如果这种模式反复出现,韩国国内制造基地的“空洞化”现象就会扩至全国范围。如同韩国制鞋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后,位于釜山沙上工业园区的制鞋集群工业园区现在完全消失一样,在制造业领域也将出现“第2、第3个沙上工业园区”。
日本:世界最高技术竞争力地位纹丝不动
因经济危机和竞争力减弱,日本已经丧失了制造业生产基地的作用,因此正在加紧向海外迁移生产基地。日元升值和电力危机也助长了这种趋势。其中一部分转移到了韩国。日本国际合作银行表示,日本IT企业海外生产比重从2008年的43.4%升至去年的49.0%,到2014年将再升至53.7%。
最近,日本在担心技术外泄等问题的零配件、原材料等核心领域,也在果断推进向海外迁移。日本核心企业进军海外,不但会带来日本企业生产系统重组,也将刺激到东北亚分工结构的变化。但日本企业的情况与韩国截然不同。这是因为,日本在零配件、原材料和设备等领域拥有绝对优势。韩国每年从日本企业进口70%到80%的芯片设备、50%的显示器设备、30%-40%的显示器零配件原材料。世界排名第一的日本强小企业数量达到1500多家,和德国一起引领世界。其中,京瓷(综合电子零配件)、日本电产(硬盘驱动器)、村田制作所(陶瓷电容器)等很多都是具备全球顶尖技术的企业。
在制造业新三国志中,韩国最为不利
在现在这种“韩中日制造业三国志”格局中,最不利的国家是韩国。
这是因为,韩国是最小的一个国家,而且也没有明显的绝对优势。韩国占优势的部分是,根据大企业较快的决策程序,展开先发制人的大规模投资和以制造技术为中心的组装成品领域。但这种优势,由于中国等竞争国家的学习正在快速减少,而且组装成品领域的竞争力也已经达到顶点并正逐渐减弱。此外,韩国组装成品领域的竞争力,也仅仅局限于三星等少数大企业的产品。
据《日本经济 新闻 》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50个主要品种中,韩国企业在智能手机、电视等8个品种中荣登榜首,但其中三星集团占据7个。如果三星集团出现动摇,整个韩国经济必然会动摇,这是一种十分薄弱的结构。
中国以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为基础,利用庞大的“规模经济”的绝对优势,将以组装成品领域为中心确保全球最高竞争力。而在此过程中,进军中国的跨国企业将向中国本土企业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经营模式,提供间接帮助。
具备世界最高技术的日本企业远远多于韩国,而在今后进入产业化的领域里,日本的技术积累也是世界第一。以高附加值零配件原材料设备领域为中心的日本的绝对优势,短期内不会动摇。
韩国生存之路:培养具备竞争力的世界顶级中小企业
韩国的生存策略是什么?结论是,由坚实的中小企业引领制造业零配件、原材料、设备领域,用新的增长动力代替现有的增长动力。经50年以制造业为主增长的韩国,无法突变为服务产业为主的国家。在绿色、融合产业领域,韩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而韩国的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增长动力难度很大。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韩国中小企业还不到10家,而且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生产效率、研发、营销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虽然不容易,但是机会和可能性很充分。这是因为,中国想要在零配件、原材料、设备领域追赶韩国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还有在期间的产业化过程中积累的力量。为了让中小企业成为增长和就业的原动力,韩国政府应像过去扶植大企业一样积极提供力量和支援。此外,应修改相关制度和政策,打破目前的格局。
培养3000多个全球顶级中小企业是发展蓝图之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仅具备全球顶级大企业的情况下发展为发达国家。如果3000个有难度,至少要培养300个或100个,这是“燃眉之急”。如同韩国在培养组装领域竞争力的过程中,日本向韩国提供零配件、原材料、设备一样,在中国发展组装领域时,韩国也应起到与过去日本相同的作用。如果此举获得成功,韩国将确保未来10到20年的增长动力,但如果失败情况将很不乐观。
不允许父母给买房,那是公司给分房子吗,这管得也太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