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讯:
乌克兰称已同朝鲜军队发生交战 撞上劳斯莱斯的货车只有100万保险 苏州一小区给业主分红户均分到4位数
近来,一款名为Snapchat的图片分享应用火速窜红。这款应用由两位斯坦福的大学生设计,于2011年9月上线。数据表明,用户每天通过此款应用分享的照片高达5000万张,截至目前,分享的照片总量已突破10亿张。
“阅后即焚”与“率性社交”
为何这款界面粗糙功能简单的应用会大受欢迎?原因很简单,在应用领域,强需求总是走在小清新界面的前面。用户通过Snapchat分享照片时,可以将图片的显示时间限制在1~10秒,此后照片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留痕迹的交流方式是很多人喜闻乐见的,这种“阅后即焚”的方式弥补了目前短信交流功能的空缺。
Snapchat的创始人伊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 表示,现在的社交媒体到处充斥着一个个“羡慕我吧”的场景,他希望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拍下自己生活中傻气率性的一面,而不必忙着塑造完美的网络形象。通过Snapchat服务器传递的信息是短暂的,在用户接收成功后即刻销毁。
同时,为了防止用户把照片储存下来,Snapchat上接受照片的人必须用手指按住照片才能观看。虽然可以截图,但是一旦图片被截图,发送者会立刻收到通知。
很多人认为这款应用会被广泛用于传递色 情图片,所以先入为主地为其贴上了“很黄很暴力”的标签。事实上, Snapchat的主要用户都处于13岁至24岁之间,高中生居多,大部分分享也是一些搞怪图片或是信手涂鸦。这样的用户人群恰恰符合Snapchat的目标定位,不同于Facebook或者Twitter等社交网站,这款“率性社交”应用希望吸引并沉淀年轻用户。
Facebook Poke搅局
Snapchat在移动端的火热程度直追Instagra m,对Facebook造成威胁。除了收购之外,Facebook并没有想到更好的应对方式,因此它仅用了12天时间就“创造”出一款功能类似的分享应用Poke。看来Facebook是走上了山寨的不归路,据说扎克伯格还亲自参与了代码编写。
Poke上线首日,就取代了谷歌地图,成为了苹果App Store当日下载量最大的免费应用。之后,虽然Poke因为涉嫌抄袭和用户隐私权等问题陷入舆论漩涡,并没有长期保持第一的位置,但这足以证明Facebook庞大的用户群带来的影响力。
Snapchat在该应用发布的头几天暂受冲击,在苹果App Store排名中从第六位下滑至第八位,但之后又很快反弹到第三位。目前,在Snapchat与Poke之争中,Snapchat暂时领先,Poke的高调加入,相当于为Snapchat做了一次免费宣传,出乎意料地提升了该应用的下载量。
同时,尽管Facebook在隐私条款中表示,通过Poke发送的照片是加密不可读的,但考虑到Facebook以往同用户在隐私问题上的争端,用户显然对Snapchat的保密性更有信心。
盈利模式将是痛点
之前,当Instagra m的崛起对Facebook构成威胁时,Facebook合理地将其收购,但对于Snapchat,有报道称,Facebook试图收购,但遭拒绝。可见Snapchat的创始人志存高远。
不过,目前Snapchat并未对外公布任何创收计划。尽管斯皮格尔乐观地说着流量来了,盈利还远么,但是,Instagra m目前尚未实现盈利的事实还历历在目,面对Poke的步步紧逼,Snapchat该何去何从? 这又将问题带回了Instagra m的纠结,免费应用如何从“用户模式”走向“盈利模式”,如何将用户群和流量变现?
如果继续走免费路线,引入广告似乎已成为了必走的一步棋。不过,Snapchat的私密属性无法如Instagra m一般为广告商提供有价值的兴趣爱好和地点信息,通过此应用发送的图片相对敏感而且不包含地理位置信息。
既然用户数据无法向外呈现给广告商,那只有通过推送广告的方式将广告商请进来。不过经过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 m的广告之争,用户已经因为广告开始变得愤世嫉俗,突然之间降临的广告会直接赶走用户。
斯皮格尔也曾考虑过对Snapchat的服务向用户进行收费,这个提议在Poke出来搅局前还存在可行性,如今,面对一个功能更完善且界面更专业的免费Poke,用户还会继续钟情于功能单一且界面稚气的收费Snapchat么?那些对隐私的担忧在免费的诱惑下将变得不值一提。
加之,Snapchat的用户多为2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类人群多数没有独立的收入,而且容易被新事物诱惑,短暂的用户活跃度容易达到,但长期的用户粘性是重大挑战。
Facebook有社交页面上广告制造的现金流做支撑,旗下的几个免费应用无非是为了将更多的流量带入平台,而这些不愿被收购的初创公司总要找到一个创收模式向风投们交待。
在如今的Snapchat身上,隐隐约约地晃动着Talkbox的影子,它以绝对的创意创造了用户需求,而后,科技大腕闪电般地带着一个近乎相同的产品出现,最后的结局很有可能是,用户需求越来越强,原先初创公司的影子却越来越弱了。
有钱人就是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