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网(微博)讯:
一个越南程序猿用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几晚上就写出了flappy bird这人见人恨的弱智小游戏,现已在下载流行榜上呆了一个月,被下载5千万次,每天广告收入5万美刀!这哥们仅靠这根本无法收手的游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大家有在玩这款游戏吗??噢,对了,处女座千万别玩
2岁男童下楼买糖时被人拐走 恩波格斗声明 金正恩:朝鲜半岛核战争一触即发
报复社会也能发横财?恰好有同学投来了这篇分析稿:
Flappy bird 是个让人欲罢不能的游戏而且属于口碑传播的典型之作,无论游戏设计师是否有意为之,感谢其设计了这么值得学习的产品。
如果正如设计者所说,那么该游戏的成功更多的是基于产品本身和口碑传播,正好自己写了一篇相关的博文,这里可以从交互设计的角度来提供一个答案。
Flappy Bird 火爆的原因
概括起来,视觉上:像素级别的视觉设计带来的正向效应;操作上,极简的操作设计打造用户情绪化黏度。
极简的界面视觉设计带来的正向效应
如下图,对于游戏本身来说,设计者尽可能实现了视觉上的简化,比如保持了背景的固定,像素设计等,变化的视觉因素也控制在三点以内(绿色水管开口的位置,小鸟高度,中间的穿越数字),所带来的好处包括:
1、配合游戏玩法,避免了大多数游戏所面临的零碎游戏信息的展示整合难题。
2、更少的视觉变化让用户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沉迷状态。
3、像素形态的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新颖型甚至是怀旧感,容易引起旁观者好奇,有利于社交媒体宣传。
4、有利于减少APP文件的大小,减少渲染从而降低移动端系统资源开销。
Flappy Bird 的操作非常简单,用户点击屏幕控制小鸟通过各种障碍,虽然操作难度达到虐心的程度,但还是有不少用户乐在其中。答案在下一点:
极简的操作设计打造用户情绪化黏度
首先,什么是情绪化黏度,个人简单定义为:对于某个事物产生基于情绪驱动的重复反应。
套在Flappy Bird上,就是沉浸在游戏中,持续地玩,欲罢不能。理智告诉玩家要停止继续玩“自虐”游戏,但情绪化黏度一旦形成,则意味着形成情绪反应闭环,琐死注意力,降低大脑的理智干预效果,类似强迫症。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涉及到大脑演化和功能,人类的大脑从内到外,简单来说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脑核(Central Core)、脑缘系统(Limbic System)、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对应的演化关系可以类比:爬虫脑,古生物脑,高级哺乳动物,对应的功能如下图:
当大脑受到外界刺激时,采用双规制处理,信息会首先进入脑缘系统,脑缘系统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如喜怒哀乐,恐惧或兴奋等,同时大脑皮质也会接收到这些信息,并对其进行判断,并对脑缘系统发送信号,促使其停止过激反应。
然而,即使大脑是并发处理,由于负责情绪的脑缘系统反应路径较短,速度快;而负责判断的大脑皮质反应路径较长,速度慢,所以在外界刺激的时候,人容易先产生情绪并诱发行动。然而,由于大脑的复杂性,大脑皮质并不是每一次都成功地对脑缘系统进行控制,比如脑缘系统的扣带回锁死注意力,大脑皮质难以控制脑缘系统甚至被反控制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根本停不下来”的情况,甚至是强迫症。
这里打个最简单的例子——笑场,当人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笑点”上时,并不断得到“笑点”反馈的时候,一笑就很难停下来了。
基于大脑处理外界刺激的模式,再来看看Flappy Bird,我们会发现,其游戏设计情绪化黏度的奥秘在于一点:锁死玩家的注意力(让大脑皮质难以控制脑缘系统——根本停不下来),让用户的行为尽可能地基于情绪驱动。具体的点这里和大家分享下:
1、将极简的设计和极简的操作相匹配。
不让界面的视觉要素来打扰用户的注意力,正如文章开始时所讲了,控制视觉变点在3点之内,如下图:
而几乎整个全屏幕都是点触操作热点,用户只需要玩上一两次就可以轻松上手。
2、将极简的操作和持续的失衡状态相匹配。
虽然操作很简单,点触界面控制小鸟。然而整个过程中小鸟始终保持在动态失衡状态,这一招非常巧妙。人类天生对失衡的东西具有“强迫症”,这是一种潜意识层次的安全需求,希望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和自己联系比较紧密的东西保持一种稳定的关系,否则就会产生焦虑(类似强迫症),因此在设计中我们会强调通过适当的交互反馈来给用户控制感。
当玩家通过简单的操作与小鸟状态进行对接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和操作物之间的关系和状态是不稳定的,这种感知将有利于锁定用户注意力,让其努力保持维系平衡的状态。
3、将极简的操作和大脑反应的时间差相匹配
这是Flappy Bird 设计上的亮点之一。
对于零碎时间的游戏,用户停止游戏的窗口期往往在游戏刚刚结束之后,这时候用户往往会产生两种情绪,一种是努力断送的挫败感,另外一种是突破记录后的成就感。
对于前者,不少游戏设计者会趁这个窗口期赚一笔,给个提示来提供“复活”特权(比如微信的“全民打 飞机”)。对于后者,则会是个最佳的记录分享窗口期,从而起到口碑宣传作用。
然而,正如上文提到的大脑的演化和刺激反应机制,这个窗口期,其实也正是大脑皮层有时间来对大脑情绪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期。因此,用户往往会在这时候转移注意力,理性地停止游戏。
但看看Flappy Bird ,如下图,你会发现,ok的按钮和start按钮的界面位置是一样的,这配合游戏中的简单点触操作,其实用户只要把手指放在在这个黄金区域,就可以完成从开始游戏——游戏中——游戏结果确定——重新游戏这整个流程。
这有什么效果,让大脑理智干预的窗口时间尽可能缩短,甚至没法干预,这也是Flappy Bird游戏一旦上手就很难停下来的很重要的原因。
所以总体来说,Flappy Bird的成功在于两点,视觉上像素级别的视觉设计带来的正向效应;极简的操作设计打造了强悍的用户情绪化黏度。当用户的注意力被锁死的时候,情绪驱动的行为足让人欲罢不能。
情绪驱动而完成的任务最容易促进口碑传播,这个我会告诉你的吗?
还记得唐纳德·A·诺曼 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的观点吗?
产生高峰体验的条件:没有分心的事物,一个节奏恰好匹配技能的活动,并且略微在能力之上。
工地的什么铜料可以卖200多万啊,打破了我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