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大街网新发来的新APP的测试邀请,特意下载了一个,看看此款招聘类软件的特别之处。
产品名称:勾搭招聘
乍一看,无节操的命名。回头仔细想想:招贤纳士不就是一个相互了解、相互勾搭的过程么?双方合作意向达成,yes!勾搭成功!
经过小编一套的注册、登陆、信息完善上传完毕后,开始体验它的具体功能。
勾搭招聘的优势
1、位置开放
整个界面,使用了地图LBS定位的形式展示出来,快速查看某个区域内正在招聘的企业以及有意向的求职者的为之信息、基本信息等。对于求职者来讲,就近原则会是一个很好的体验。红色标签:人才的位置,点击可查询人才信息;蓝色标签:企业的位置,就近找企业,方便直观。
58岁男子回应娶21岁失明女孩 直播间榜一大哥1周骗走女主播7.4万 男子举报中学副校长出 轨自己
2、实时勾搭
社交功能的加入,是求职者主管、实时的了解彼此是否能够建立出不合作意向。传统招聘模式下,简历投递、企业审阅、电话/邮件邀约、初步面试、安排复视、意向达成、办理入职......然而,往往发现时间成本更多的是浪费在邀约、面试环节上。
勾搭确实实现了即时聊天,随时拿Offer。发名片发语音发位置发高清大图,使用各种勾搭技巧,寻找机遇靠谱人才。
目前认为上述两点为主要区别于其它招聘类网站/APP的最大亮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极简化的设计,是不是真的能够帮到企业快速招募人才?而对于求职者来讲,我们自己的隐私会不会泄漏?
首先,我们知道,随着社交圈子的庞大数据共享,各个行业圈圈相惜,各个公司的人事彼此有自己的圈子,作为一名有意向跳槽,却依旧寻找机会的在职人员来讲,这个APP更多的带来的是顾忌。悲观的想法:我还没辞职呢,被公司发现了,肿么想?乐观的想法:哇擦!公司看到最好啦,最好能主动给我加薪。巴特,数据分析得知:职位晋升、薪资加码在一个企业中是很少见的。跳槽=加薪,已成为定律。所以,这类人群,是不是不适合?其是不是此类社交化的招聘APP更适用于即将离开校园、马上不如社会的大学生来?此类受众人群或许更广阔的人脉或许会帮助自己更快、更有质量的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
其次,测试过程中,遇到几个问题:
1、漏斗筛选条件,不够精准;
2、工作经历,貌似没有不能做多项选择题,只能提供了一次工作经历的资料上传;
3、搜索是干什么的?输入了地址试了试,确实跳转到了查询的位置,巴特,接下来的操作呢?任何操作不能执行,有点疑惑。
4、我一直像用百度地图一样使用这款APP,先是自己位置定位:不精准。偶明明在立水桥,却显示的是五道口,刷新一下依旧如此。
5、名片夹是什么东西,各种寻找名片夹的提交方式,好吧,我放弃了,不会!我试着给某企业发了一下试试,已发出,巴特,我发了啥?难道是认证没反馈不能查看?
6、再给一次机会,小编找了找公司正在招募的岗位,点了“名片”小图标,又发过去了,但是,到底发了什么内容,可否给个验证机会呀?
7、聊聊天试试,没有响应,此项功能目前还没有完整测试。
个人认为:社交招聘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社交是持续的,生活化碎片化的东西,持续长久的需求。招聘对于受众(求职者)来说这餐不可能天天吃。如果要提高招聘者停留率,最好的办法也就是现在linkedIn 的做法,做 新闻 。每一位职场人都会关注行业 新闻 和行业动态,但也就是现在规模的linkedIn可以这么做,因为规模和商务社交圈已经建立起来,这时再添加一个 新闻 频道可以增加粘度和活跃率,也会提高用户之间的交流。
希望活跃在某社交产品上的这些含金量较高的人频繁的海投简历、更新资料,不太现实。或者,完美结合两点的产品还没有出现。
曾经听到朋友这样的一句话:“三十多岁了,还在靠简历找工作,只能说明你的职场很失败。”社交要搞定的,我认为就是这样的一群人。而招聘,不是。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处罚应该跟造成的社会危害相适应,既然已经检测羊肉是合格的,那么为什么还罚的这么重呢?法律的目的是让好人不要变坏,让坏人不敢做坏事,而不是普通人或者好人逼成坏人。